都说日本房子小,为什么住起来那么大

发布者: 收纳王子
发布时间: 2019-03-27

根据2016年的调查显示,日本人口密度接近350人/平方公里,而中国只有164人/平方公里。


350÷164≈2


虽然我们的人口密度只有日本的二分之一,可我们住的房子看起来却比日本人的小!多!了!

   


经常看日剧或者赴日旅游工作的人可能会发现,日本常见的房子大多只有80-90㎡,和国内相差无几,可相较之下,日本住宅虽然紧凑,却丝毫不显局促,甚至连40㎡小户型看起来也有60㎡的居住效果。


   


收纳王子总结了日本房子显大的6点原因,希望能给同为小户型的你一点帮助。



实用面积大


与国内不同,日本卖房时标出来的都是实用面积。


   

 国内一套建筑面积80㎡的房子,除掉公摊面积后只剩下73.79㎡,而这已经是公摊面积比较少的房型。


   

 在日本,则是使用面积=建筑面积。

也就是说,在购买相同面积房子的情况下,日本比国内多出了10-20㎡的实用面积,差不多是一间卧室了。



动线合理


动线是指人们在房间的活动的路线,一般来说动线越合理,人们的居住体验就越好。


   

 日本设计师在长期实践中发现,比起传统的利用通道串起各个空间的做法,“洄游动线”更受户主的喜欢。


   

 传统动线只有一条通道,做家务时来回折返,很容易产生疲惫感。


   

 洄游动线利用环形动线将空间串联起来,通过空间变化带来的视觉刺激,让房间显得更开阔。



三室合一


日本人认为,打破厨房与客厅、餐厅的隔离,能够增加和家人的交流机会。因此一般日本家庭的客厅、餐厅、厨房三者几乎是统一的空间,被称为家务空间


   

► 减少客餐厅之间的墙壁隔阂,解决部分厨房没有窗的困扰,增加采光和通风,视觉上不会显得逼仄拥挤,空间的整体性也更好。

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
 空间是1+1>2的,拆掉部分墙面,将过道空间利用起来,增加娱乐、用餐、阅读等多种用途,达到一室多用的效果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 实在不能拆掉的部分,使用玻璃、镂空柜体等可以透光的形式,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。



三分式厕所


日本奉行干湿分离的原则,洗脸台、马桶和浴室都是互相分离的。有些房主要求做到四室分离,将洗衣房也独立出去。


   

 这样的形式,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,大家各干各的:孩子上厕所,妈妈洗漱,爸爸洗澡,同时进行,互不干扰,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。


   

► 不过,三室分离会将本来就小的空间切碎。为了提升面积使用率,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平开门替换成推拉门

平开门需要留出门扉开合的空间,推拉门则减少了这部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。


   

 日本人一般会使用水箱上带有洗手台的马桶,上完厕所转身洗手,缩短动线;废水流进水箱,节约用水;不必占用洗脸台,提高效率,一举三得。



充足的收纳空间


越是小户型越需要收纳空间,日本设计师在画图时,就考虑到了收纳的问题。

日本人大多追求台面无物的收纳境界,喜欢“藏”多于“露”。结合实际情况,日本设计师会在室内做一些顶天立地柜。


   

 顶天立地柜容积大,带柜门的设计可以确保不管柜子里面再怎么乱,关上柜门依旧家中空无一物。


除了柜子,日本人也会使用不透明收纳盒做隐藏式收纳。


   

► 同一型号同样颜色的收纳盒摆成一排,看起来清清爽爽,谁还会纠结盒子里面乱不乱呢?


   

 在墙面上做文章也是日式装修的一大亮点。把墙面转化成柜体,可以容纳大量的物品,这样把物品集中在一个区域,更加方便整理。


小户型对收纳空间要锱铢必较,一些看似无法利用的区域,也要偷来做收纳空间。


   

 一面是料理台,一面加上搁板做储物空间,常用的物品立马有了摆放空间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 在非承重墙上凿出壁龛或装上搁板,适合卫生间和厨房这种面积局促的空间。


不仅如此,日本主妇还善于利用收纳工具创造收纳空间。


   

 比如利用伸缩隔板和收纳筐DIY抽屉,多一层收纳空间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 使用置物架/挂架等,利用水槽柜和柜门空间。



家具尺寸合理


小户型购买家具不能想当然,过大的家具会造成活动空间缩水,房间就会显得拥挤不堪,有条件的人一般会根据家中的实际需求去定制家具。


   

 比如当餐桌比较大时,就会购买小型茶几,或是直接省略。


收纳理论中的水晶鞋效应(Cinderella fit)也适用于家具的选择。


   

 尺寸刚刚合适的抽屉,用来收纳常用的清洁用品。


   

 抽屉刚好可以放下电饭煲和锅。


   


越是小户型越要在装修时小心,装修前多用心思考设计,入住后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虽然要花费很多心力,但毕竟是要住一辈子的房子,还是满足自己需求才最好。



— END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