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到黑川雅之先生的时候,我对之前了解到的资料产生了严重怀疑,一身黑白配色的布衣,头发虽然已是银灰色,但整个人的气场是沉稳、硬朗并且神采奕奕的。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样子。
▲黑川雅之
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,黑川雅之的头上光环很多:日本国宝级设计师、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、东京的达・芬奇……可以说,在他身上,就能看到一部工业文明发展史。即使已经备受设计界的敬仰,也在今年走入了耄耋之年,黑川雅之仍然活跃在设计一线,创办K家居品牌、频繁造访中国进行教育交流、孜孜不倦地推出新作品,而这次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举办的家具“坐忘”展,是他写的又一首讲述思想的诗。
▲黑川雅之 “坐忘”系列作品
在访谈中,黑川雅之给出了“坐忘”系列的三个关键词:黑川雅之,原型,触觉。“黑川雅之”即打上自身风格烙印;“原型”是用最少的设计,展现出材质和功能;“触觉”则是身体的感觉。所谓“坐忘”是指抛却杂念进行冥想。即,无视眼前表象,洞察事物深层本质。坐忘家具的创意其实是对“生存意义”的探问。
从黑川雅之对新作品的诠释中,我们也可以看出,他的身份不仅仅是建筑师,更是一位诗人、哲人、思想者。之所以被称为“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”,正是因为黑川雅之用他的设计和思考,影响了无数日本当代工业设计师与MUJI、Nendo这样有影响力的日本品牌,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专属日本的审美意识,而后者也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——为什么日本设计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?日本审美意识究竟是什么样的?
﹁
微
·
细节着眼
﹂
在黑川雅之的《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》一书中,他把“微”放在了第一位,所表达的是:日本的理念与西方不同,日本人喜欢将想法融入空间的细节,再由细节的集合体构成环境。因此,西方是“宏观城市决定论”,而日本则是“微观房屋决定论”。
日本人从细节着眼的品质,也深深影响了工业设计。就拿一居君曾经看的日剧《家族的形式》举例,其中男主从事文具行业,不仅专业人士会研究自己生产的产品,连作为群众的女主在使用时发现本子设计的不合理(比如行间距大小、栏目增减),也会发邮件告知文具生产商。
回到黑川雅之自身的设计,也是遵循着在细节处反复琢磨的原则,更多时候不是用大脑思考,而是用身体感知,从而打造出所谓人性化的产品。
▲黑川雅之 gom笔盘三件套
笔盘三件套,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,除了凹造型还有什么?首先,笔的材质是橡胶的,握起来舒适度高,笔头可以轻易转开,笔芯可以随时更换,其次,笔盘除了可以收纳文具,还能做镇纸。可谓是设计感和实用性兼具的产品了。
﹁
并·对等关系
﹂
并,即细微事物的并列集合。放到社会的层面讲是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对等关系,宏观来看就是达到“和谐”二字。一居君的感触就是:严重“怀疑”黑川雅之先生尊崇墨子的“兼爱”思想。
说到对日本人的印象,大众给出的答案是:遵守秩序、重视细节、在乎他人的感受。这些特质成为了达到“并”的状态的关键。“在自己里面也有他人”,这一点也被用在了设计上。
▲黑川雅之 PLPL系列餐具
一个很好的例子:在餐具的设计上,日本人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作出符合其使用习惯的餐具。所以,相较于西方,日本的通用设计少,真正考虑到个体的需求,寻求一种对等关系。
﹁
气·独一无二
﹂
气场是个很有趣的东西,它说不清道不明,却让你心领神会。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:当抵达旅行的第一站飞机场,在下飞机的时候,你会清楚地感受到周围的气场,温度的高低、空气的湿润程度、环境是否嘈杂,这些因素在瞬间发酵,告诉你“这里是北京”或者“这里是东京”。
正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场,每个设计也是独一无二的。就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的,黑川雅之先生将新作品归结为“黑川雅之”式的设计。
▲黑川雅之 IRONY系列
黑川雅之先生喜欢黑白色,展览现场他就穿着中国品牌设计的布衣,而他对颜色的偏好也展现在作品中,比如IRONY系列,就是浓浓的“黑川雅之风”。
﹁
间·适当留白
﹂
如果说“气”是气场、能量、生命力,那么“间”就是生命的空间,能量的距离。觉得这个定义模棱两可?那就对了。因为黑川雅之自己也承认“间”的概念并没有那么好解释,它就是模糊的存在。
▲长谷川等伯《松林图》中的留白
从具体事例看,可能更好理解,比如日本的古画,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水墨画,讲究“留白”,给人以想象的空间。
▲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如庵
日本的传统茶室也是对“间”的诠释。日本古建筑有个特点:没有“墙”。柱子做支撑,移门作为隔断,室内空气和阳光流通性非常好。像黑川雅之所说:日本人制造出来的不是物件本身,而是试图打造出由物件所生成的“空间”。
﹁
秘·隐秘是花
﹂
都说日本人毕生的极致追求是美,高雅如菊是美,凛冽如刀是美,“隐秘”也是,如花一般绝美。不刻意显露,不准确传达,反而适当隐藏自己,也是日本审美意识中重要的一项。
▲黑川雅之 KANAZAWA系列
当设计师隐秘起来,观者的想象力就很容易被激发,就像是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有趣游戏,在猜测与感知中形成互动。上面这个金箔器皿利用自身材质的特性,展现出幽暗中的光感,算是“秘”的极致体现。
﹁
素·还原真我
﹂
“素”这点挺好理解的,朴素、本色、不加杂念。日本设计师注重材质的选择,尽可能让它们还原真实的样貌、发挥原本的质感,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日式简洁设计。
▲黑川雅之 DD/TABLEWARE
规避刻意的设计,追求原型创作,这是黑川雅之的理念,一居君不由得联想到对深泽直人的“无意识设计”,他主张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。可以说二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。这也能证明黑川雅之总结出的日本审美意识不仅适用于他自己,更是从日本众多设计中提炼出来的精华,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。
﹁
假·顺势而为
﹂
想必大家都知道“假”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,也就是“借”,放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,意为“不去抗拒、顺势而为”。
一居君在国内旅行时有个特别的感受:现代城市(尤其是省会城市)的面目越来越相似,钢筋水泥的建筑,不断拓宽的街道,通用的公共设施,它们渐渐丢掉了原本的模样。所以在个人喜好上,更偏爱首都北京,因为它还保留了些过去的记忆。
▲侘寂之美
在“顺势”这件事上,日本人有些“听天命”的意味,比如房子的墙面斑驳、破败了,那就由它去吧,残缺自有残缺的美,即使修葺,也会保有痕迹作为存在的证据。这和wabi-sabi侘寂美学正好相通。详细了解侘寂美学→除了性冷淡,日本还有种生活美学叫wabi-sabi
﹁
破·不破不立
﹂
最后一个要聊的日本审美意识是“破”,简单总结就是意外美、偶然美,打破秩序和常规,以“破”的形式进入全新的境界,甚至让作品升华。听多了艺术家亲手毁掉自己作品的故事,其实设计师也有这个癖好。当设计陷入僵局,就需要那么一下子毁灭意味的行为来打破。
▲黑川雅之 DD/Accessories系列
黑川雅之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,将东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,不过,有趣的是,他本人是学习的是西方建筑学,却对日本审美意识进行了系统总结。在倾听黑川雅之先生的讲座时,一居君由衷感慨:这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。“椅子为什么是椅子?”这样的问题乍一看玄乎,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很少思考,但黑川雅之却强调:抛掉表象,去思考深层次的东西,发现概念,是很重要的事。
为了美而活着的日本人黑川雅之说:审美意识的发现是人生最感动的事了。我想,正是因为如此挖掘传统的精神、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扎根在身体里的审美意识,日本设计师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瞩目,并且独树一帜。

* 《素材与身体》 河北美术出版社
设计就是给予材料一个形态的过程。
* 《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》 河北美术出版社
可以感知到北京的空气,感知到它的味道,因为这里就是北京。可以说“这里”-在这个点上,才展现了实际的北京。
* 《设计修辞法》 河北美术出版社
灯光的作用不在于照明,它是黑暗中的一颗小小的发光点,带给人的是安心感。也就是说,灯光本身就是光。灯光的目的不在于照亮某物或某一空间,灯光本身才是其存在的意义。
* 《黑川雅之的产品设计》 中国青年出版社
理智不能先行于设计,工业和经济也不应该主导设计。
* 《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》 中国青年出版社
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功夫的。
有格调,不跟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