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水马龙愈演愈繁华,
焦躁不安像一种隐喻的爆发。
午后转角的洋房里,引来一丝向往。
快乐由小及大,在对视的那一刻。
因为发现美而有所欲求,
因为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。
现已确认的全世界最古老的,
锡制品诞生于3500年前。
它是一件出土于埃及的名叫——
“巡礼者之壶”的锡器。
从那以后,锡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,
在达芬˙奇的名画《最后的晚餐》中,
就绘有锡制餐具,
在古代医学文献的集大成之作《本草纲目》中,
也记载道:“将锡板沉至井底,可净化水质。”
而京都的清课堂始建于1838年(江户时代),
是日本现存唯一的一家老字号锡器作坊,
目前已是第七代传人——
山中源兵卫先生。
图片拍摄于上海:千匠文化(清课堂中国大陆首展)
清课堂不仅是锡器工艺品的作坊,
也是展示日本锡器艺术品,
介绍当代工艺家的画廊。
清课堂设计和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,
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,
其精湛的技艺即使在当代也毫不逊色。
清课堂作为锡器工坊是一家,
拥有170多年历史的京都百年锡器工坊。
店铺位于京都寺町通二条,
制造和销售锡、银、铜等各种金属工艺品。
清课堂制作的工艺品从日常家用,
装饰装潢到现代艺术,可谓用途广泛。
基本商品种类繁多,包括烫酒用的德利、
日常生活用容器、刀叉、插花容器、装饰品等。
锡作为一种生活用品的原材料,
自遥远的古代起一直为人所喜爱,
拿在手中有沉甸甸的质感,
又有一丝丝的温暖。
作为一种生活用品的原材料,
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锡,
最早是装茶叶的茶叶罐和放茶杯的茶碟。
汉字“锡”去掉金字旁就是“易”字,
“易”也有白色之意。
是比白银更接近白色的锡的独特光泽。
创作如鱼鳞般细腻且闪烁着表情的锡器,
熟练工匠的精湛技艺是不可或缺的。
对锡器表面进行处理时,
有将其打磨出光泽的抛光式处理;
也有用凹凸不平的锤子锤出花纹的方法。
锡器的传统花纹有石目、杉目、槌目等。
用来锤花纹的锤子多达50多种。
如鱼鳞般细腻且闪烁着表情的锡器,
透着手工作品特有的韵味。
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、美学家柳宗悦曾说:
良器能够纯化周围一切,
人们的慌乱心态,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。
而锡器,被誉为盛水水清甜,
盛酒酒香醇,储茶味不变,
插花花长久的美器大抵也具有这样的功效。
相比其他金属,锡的熔点很低,
只有240摄氏度,而且极为柔软,
是种无需高级技术也能够处理的金属。
然而打磨这种柔软且容易划伤的金属极为费工。
锡器的制造过程是:
将锡锭熔化后倒入石模,
凝固后转动滑轮进行削制。
成型后,用木锤不断敲锤来,
打造弧度和表面的肌理。
或者,将锡锭熔化后倒入石板,
凝固形成锡板后,
通过切割敲打完成造型。
用来切割锡器的刀具,
其刀刃的角度存在微妙差别。
因此工匠们都有自己专用的器具。
在使用过程中,锡器也许会划伤,
也许会风化,蕴含着时光痕迹的老锡器,
往往是人们热衷收藏的佳品。
相比其它金属,
锡有种虽柔软却沉重的独特质感,
而且抗氧化耐腐蚀几乎不变色。
用得越久越散发出一种,
与众不同的味道与质感。
能够从岁月划过的痕迹中,
散发出朴素与寂静之美的——只有锡。
遇热即热,遇冷即冷。
尽管是金属,
锡的反应却能散发出生命的味道。
在历史上,
京都锡器工艺品主要为上流社会所使用。
创建初期清课堂主要制作与神事活动有关的器皿。
这些锡器如今散布在日本的各大神社,
也在京都最富盛名的袛园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清课堂还以制造“神器”而闻名。
“神器”就是供神时用来盛酒等物品的器具。
万人千面,人生百味,杯中一刻,
各式神器也映照出各样人生世相。
透过清课堂,
可以一窥日本锡器文化,
悠远历史的深度和美感,
记忆历史而完善思维,
认知美而丰盛内心。
它让你记起相伴走来的日子,
又将陪伴下一代继续前行。
为了将锡文化恒久流传,
今天的清课堂工坊中,
依旧回响着工匠们锤打锡板的声音。
- END -
本文部分文字参考/美帆作品
部分摄影来自/田方方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本文为东方手艺人原创文
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
让我们一起去清课堂做一名学徒